行业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空资讯 > 行业资讯 >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技三会吹响了我国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角,也指明我国科普工作的方向。近日,北京中科科技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普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葛勇在采访中提到了近年来我国科普工作发生的变化以及对科普和科学教育实践的理解。
 
\

 
领风气之先 立时代潮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这不仅对新形势下的科普事业提出明确要求,而且为推动科普全民化提供了有力指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环。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普工作,着力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切实提升国民科学素质,“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日渐形成。
 
克服“短板”  任重道远
 
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比2005年的1.6%提高了近三倍,这表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尽管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升进步很快,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即使到2020年我国成功实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目标,也只是刚刚跨过创新型国家的最低门槛,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甚至30%的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公民科学素质不高仍然是我国创新发展的明显“短板”。
据统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十一五”资助的科研项目经费从几十亿元增加到几百亿元,但是其中的科普经费维持在200万元“纹丝不动”。我国的科普投入严重不足,科普任务在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中也相对缺少。许多省、市、县本级财政年科普投入人均不足1元,甚至连半根冰棍钱都不到,而且农民、城镇新居民、边缘和少数民族地区获取科学素质公共服务的机会更是明显偏少。
与此同时,从国家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来讲,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科普活动并不能为科研人员加分,现行科研评价机制将科普排斥在外,导致科学家做科普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市场活力没有被充分调动,科普资源缺少互联互通和高效配置,“碎片化”、“孤岛”现象普遍存在,难以有效提供更多更好的科普公共服务。
 
规范市场、制定标准、建立机制
 
提到科普工作开展的方法,葛院长建议,要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增加科普任务,在各类科研项目中明确其经费比例。同时,创新科技管理制度,将科普绩效正式纳入科技评价体系,提高我国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积极性。
面对目前我国科普市场尚未形成规模,科普产业化仍处于“幼稚”阶段,上升新层面,需要科研院所与高校的科学家同科普专业人士牵手,将其科技前沿成果推向科普市场,以长、短期科学展项为“桥”,以公众的科学常识为“切入点”,将新知串成“知识链”,增强大众对科普的认识。
如何才能真正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葛院长表示,关键在于科学教育。我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系统长期缺乏专业的科学教师,很多人对科学的理解还停留在传播科学知识层面,而对启迪科学思维、倡导科学方法和宏扬科学精神的理解还十分有限。
葛院长认为,吸纳科学家、科普专家参与到中小学科学教材编写、中高考试题命题等工作中去,促进教育的多元化,影响教育改革从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向创新教育为主,对教育产生良性影响。同时加强校园科普队伍建设优化,鼓励校长、老师等一线工作者积极参加科普和科学素养的研讨会或者培训交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葛院长介绍说,由中国科普产学研创新联盟、北京中科科技创新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科教融合•创新教育校长高峰论坛将于11月11日在京召开,本次会议不仅将科普的产品和服务输送给校园,也通过院士、一线科学家的专题报告和互动研讨等方式,让老师们扩充眼界,设计出可以与学生分享的课程,让青少年对科学产生兴趣,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为国家科技创新事业不断输送创新人才。
 
促进科教融合、科教协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当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中小学以及高校改革的关键。新观念、新机制的注入,通过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立足创新院内有科普中心,外有中国科普产学研创新联盟,葛勇院长从10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如何真正让科普走进校园。
    第一,院士、青年科学家进校园,做深入浅出的科学科普报告;第二,契合学校需要,开发创客创新教育、脑科学、STEAM教育等系列课程;第三,围绕着课程建立了相应的校园科学实验室,比如说创客创新实验室,将课程能够更好的应用和实施;第四,推出校园系列活动项目,校园科技节、科学嘉年华等;第五,校长、老师培训项目,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学校特色发展;第六,创客运动会、中科杯科学素养大赛等竞赛项目;第七,区域性和全国性的校长论坛,和创新教育成果展相结合;第八,承担地方和国家的科普教育、创新教育的研究课题;第九,校外科技场馆等科普基地的建立;第十,走进中科院,走近科学家的品牌研学活动等。
 
科普,我们一直在路上
 
采访的最后,我们谈到了从事科普工作多年来的收获时,葛院长感慨,除了自身科学素养得到了提升,最大的收获就是内心的成长,科普事业我们一直在路上,努力促进科普被更多人接受,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促进地区的科普资源平衡,在坚持科普的路上不忘初心,不逐潮流,不懈创新。
 

Copyright © 未来菁英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9915号
 北京市海淀区蓝靛厂中路25号牛顿办公区南区606  100097
咨询热线:17316031896